爱配配资 城市服务最新研判:价格战席卷全国_企业_城镇化_环卫
随着多家上市环卫企业陆续披露2024年年报,在城市服务领域,一幅冰火交织的行业图景徐徐展开。
有的企业以“红字当头”的业绩预告宣告逆势突围,有的企业却在应收账款与诉讼纠纷的泥潭中艰难跋涉。这份割裂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企业的个体命运,更是整个城市服务行业在政策、市场、财政与技术多重变量交织下的集体叙事。
时代的尘埃落在环卫行业,便是一座需要翻越的山丘,而这座山丘的坡度,正由宏观环境的每一缕风向塑造。
1、政策环境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作为“美丽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民生工程、城市发展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城市服务行业正在向“绣花式管理”“绿色转型”“智能化升级”等方向发展。
2024年8月,国务院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部署,明确未来5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近70%的发展目标,将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绿色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
展开剩余82%城镇化率的上升、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行、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共同构成了环境卫生管理内生动力增长的坚实基础,将进一步拓宽环境卫生管理的边界,使城市管理服务行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城市道路建设将直接增加道路清扫面积、城市住房、小区建设及城区绿化面积,从而提升环保装备需求和城镇保洁需求。
此外,环卫工作也是各省市地区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一系列城市升级创建的必要保证条件。
根据国家统计局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3年,我国城市、县城道路清扫保洁面积由108.96亿平方米增至145.14亿平方米,整体规模提升近33.2%。城市、县城生活垃圾清运由2.82亿吨增至3.22亿吨,整体规模提升14.2%。
在城镇化驱动下,为保持城镇路面、住宅小区和市政园林的清洁卫生,以及生活垃圾的正常转运处理,持续促进着城市服务需求的释放。
与此同时,城市大管家模式已完成从地方试点到全国普及的跨越式发展。城市大管家模式作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标杆实践,其区域协同效应与规模效益日益凸显。
2024年,城市大管家项目迎来里程碑式突破。截至2024年底,全国落地城市大管家项目超700个,年服务规模近300亿元,服务网络覆盖200余个区县。不仅首入甘肃、贵州、云南等省份,更在深圳经验辐射下,推动全国十大区域板块形成连片发展态势。珠海、苏州、成都等20余城已成为示范标杆。
2、市场竞争环境
如今的环卫市场已演变为六方角逐爱配配资,其中包括民企、央企、本地国企、跨省国企、混改企业、中外合资等等。
其中,国有资本加速进场。更引人注目的是,文旅、教育等跨界玩家纷纷入局,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
与此同时,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最新数据显示,仅占企业总数2%的316家头部企业,2024年中标年化额高达453亿元,独占47%的年化额市场。
规模效应下,头部企业凭借资金、品牌等优势持续扩大领先优势,行业马太效应愈发显著。
但另一方面,在2024年,城市服务领域,也陷入了全面价格混战,全国31个省份无一幸免。
其中浙江、安徽两地,低价项目占比高达56%,连素来稳健的深圳市场也首现4个七折、5个八折项目,价格体系崩塌。
更为极端的是,皖川浙渝四地接连爆出7个“腰斩价”项目,五折中标已成行业不能承受之重。
面对愈演愈烈的内卷式竞争,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果断亮剑,将整治“内卷式”竞争列为2025 年重点任务,释放出从“拼价格”转向“拼质量”的强烈信号。这场自上而下的行业整肃,或将重塑市场竞争逻辑,推动城市服务市场回归理性。
另外,2024年作为PPP“新机制”落地元年,城市服务领域暴露出一些新问题。2024年全国开标的60个环卫特许经营项目中,国企供应商占比过半,累计特许经营权转让费高达90亿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中10个项目采用拍卖形式出让经营权,导致专业环卫企业因“天价转让费”纷纷出局,而土地整治、物流、农业等跨界企业却频频中标,行业专业性遭受严峻挑战。
为遏制这一乱象,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项目规范实施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PPP项目要严格聚焦使用者付费、合理使用特许经营模式、优先选择民营企业参与。
3、资金问题
城市服务领域同样面临严峻的应收账款问题。2021年-2024年间,很多环卫企业营收基本停滞,但应收账款却以每年10%的速度持续膨胀,导致企业现金流吃紧,坏账风险与日俱增。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赤字率提升至4%,新增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5000亿元,加之2024年12万亿“化债”计划,有望改善地方财力。
但是,当前化债政策虽有效缓解了地方政府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却对城服环卫企业账款回收的改善效果有限。
政策重点,聚焦于降低城投平台高息债务、遏制新增隐形债务及优化财政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化债资金主要用于置换“高息、高风险”债务,短期内更多表现为债务展期。这种“借新还旧”的模式虽稳定了地方财政大盘,却未能实质性增强财政支付能力。
环卫企业仍面临区域财政水平制约,必须通过战略调整实现现金流优化,比如精耕优质区域市场、强化应收账款管理、推进数字化降本增效、探索轻资产运营与资源化转型,逐步降低对政府支付的单一依赖等等。
4、技术环境
在城市服务领域,信息化已从辅助工具进化为生态系统,推动行业决策模式从“经验主义”向“数据驱动”转型。
通过城服环卫管理平台,实现了三大突破:GPS人员定位确保精准管理,智能算法优化车辆调度路径,AI质检系统实时评估作业质量。
这种动态化、智能化的管理模式,不仅提升了人力资源效率,更构建了全链条质量管控体系。
当前城服环卫行业已迈入“平台生态化”阶段,未来将聚焦数据资产价值挖掘和跨系统协同,预计可大大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催生新型服务商业模式。
2024年,也成为无人环卫落地元年,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形成强劲合力。北上广深等20个“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相继出台扶持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同比大幅增长。
市场端表现更为亮眼:全国斩获20个智能清扫项目,年化金额6亿元,总合同额突破17亿元,三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标杆应用,无人环卫车正在重构市政服务形态,预计2025年将完成从示范运营到规模化商用的关键跨越。
结语
站在2025年的时空坐标回望,城服环卫行业的变革轨迹清晰可辨:政策利刃剖开传统模式的桎梏,市场力量重塑竞争格局的经纬,技术革命重写价值创造的公式。
这个曾经贴着“劳动密集”标签的行业,正在蜕变为融合绿色科技、数字治理、循环经济的创新试验场。
END爱配配资
发布于:北京市仁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